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这表明秦始皇被后人尊崇主要是因为他(     
A.一统天下B.首称皇帝C.统一度量衡D.开创郡县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长城史的开端。长城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政治稳定,也保障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城相配套的关城、城堡,是平时进出长城的通道,为长城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聚集交流的通道,发挥着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作用。在华夏族影响下,游牧民族的农业成分不断增加;他们的游牧技术、冶铸青铜技术等也深刻影响着华夏族。

——摘编自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

材料二   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1645年,清政府在张家口和古北口设章京,并要求“尔等驻防之地,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毋得阻抑”。1693年,清政府又规定:“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驿站……今每路各设专官,凡蒙古往来事件,应专委办理,以归画一。”1744年,清政府鼓励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人民到漠南蒙古耕种谋生,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随着内地人民逐渐居住耕种,其“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

——摘编自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

材料三

1935年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广为传唱,其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极大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提议。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长城功能的变化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城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颁布《国歌法》的历史意义。
2023-08-14更新 | 28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扫清六国、北逐匈奴和平定岭南的过程中,秦帝国逐步建立起以公路运输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帝国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形成了具有囊括性、开放性的交通体系。这些事例集中体现了(     
A.自然环境对文明交往的束缚B.社会性质决定文明交往方式
C.帝国国力差异影响交通选择D.文明扩张对自然限制的突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眺、晃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2022-06-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五代十国时期的徐锴在《说文系传》中指出:……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里的“同之”是指
A.统一全国B.中央集权C.货币一体D.统一文字
2022-05-12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对泰山的封禅始于秦始皇,以泰山为祭祀天地的场所和祭祀对象,来敬天神和地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泰山,召集儒生、博士议论“封禅”之事。秦始皇虽然没有采用儒生拟议的祭礼,还是举行了封禅礼,表示自己出于“天命”,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统一后将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B.儒学之士大量被起用并参与重要政务
C.秦始皇意在体现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消除了齐国遗民对秦王朝的仇视态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六国强宗、富户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其目仍然在改造六国的社会基层组织,将国家权力直接架构到编户齐民身上。秦朝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改造六国的社会组织B.充实边疆地区人口
C.管控地方以巩固统治D.发展关东地区经济
2022-02-2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其意在
A.巩固国家统一B.确立秦文核心地位
C.加强思想控制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修筑大规模的、互相连接的防御工事,称为“长城”;秦朝建立后,拆除战国时各国在边境所修城防,但对秦、赵、燕诸国北边城防加以修正连贯。这一变化(     
A.遏制了匈奴对中原的侵扰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埋下了秦王朝灭亡的隐患D.适应了政局变化的客观需要
10 . 据云梦睬虎地秦简记载,在秦国征服南郡(原为楚国旧都酆)五十余年后。南郡百姓仍越以楚人自居,保留着邪斜、程铁的楚地风俗。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有效实施。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秦国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秦国军事征服激化了社会矛盾
C.秦国统治者忽视教化百姓D.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