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货币


(注:“两”、“朱”都是货币单位)

材料二   环钱其出现时间虽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到了战国后期,主要国家中的秦、魏、赵、燕、齐、两周等都不同程度的铸行了环钱,仅有偏处南方的楚国例外。环钱的大范围流通,究其原因同主要使用环钱的秦国不断东进有关。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货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环钱大范围流通折射出的政治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秦汉货币政策的影响。
2 . 阅读秦朝、西汉、元朝三代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秦朝实行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2)据图二,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
(3)据图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4)结合图一、二、三,扼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而广泛。因为各地民间的自由创造,字的写法很不一致,连偏旁也有不同,出现了汉代许慎所说七国“文字异形”的现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一个农业大国军民两政的处理, 法令的推行, 军情的通畅, 民间商旅的往还,亟需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文字, 所以秦朝统一天下之后, 当务之急便是进行全国性的“文字改革”。实行“书同文”后,小篆成为官方用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各系文字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秦朝统一文字之后又一次的改革, 是由“篆”及“隶”的文字改革, 史籍记载的程邈所作隶书的功绩, 应是在整理、规范在民间流行的隶书字体并且得到始皇认可而加以推广, 汉朝初立, 尽废秦法, 唯独“隶书”得以沿用,在隶书走向代表地位的同时,草书、楷书、行书嬗变,竞相争秀,形成多样化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郑涵文《秦朝大一统下的文字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文字改革的的意义。
2023-04-08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分封制在国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之相比,秦朝郡县制在当时又具有哪些制度上的优势?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共同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是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促成这一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A.秦朝统一的完成B.文字的功能与作用
C.杰出人物的贡献D.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明朝形势图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修不修长城呢?康熙帝与大臣讨论边患问题时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挡,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固,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因此,康熙下旨,不仅他不修长城,后世之君也不得修长城。清代是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

——选编自《清圣祖实录》151卷


(1)观察材料一,说明历代长城有何变化?试解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康熙帝不修长城的观点?
9 . 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后秦朝在圆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下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铸铜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改变D.国家完成了统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