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南一词本义指代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南部,荆楚湘江之地。魏晋南北朝,江南东扩,延伸到江浙一带。初唐时,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江南道。明清时期,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今苏南浙北一带)。这一地理范围的变化既与以北人中心为感知的出发点有关,又和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其中,经济效益的累积和政治形势的博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兼容并蓄的江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江南的崛起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文明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契机。

——摘编自丁梦琦《江南地理内涵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象》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列举为“江南”崛起提供“契机”的重要历史事件。指出材料释读“江南”这一概念的主要角度。
2024-01-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变置统计表。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孙吴西晋东晋
州数222332627
郡数16172238558085
县数94121197241320不明293
A.区划层级增加B.豪强势力膨胀C.社会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显著
3 . 两晋以后,随着人们的持续南徙,桑蚕业也随之南移,桑蚕业的从业人员带去先进的纺织技术,更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南朝专门设有少府,执掌织染。当时的社会风气浮夸,对衣服料子的追求也很高。以上材料反映该时期(     
A.贵族生活奢靡B.人口流动频繁C.北方战乱严重D.江南经济开发
4 . 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     
A.甘薯种植得以推广B.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023-11-21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置铁官44人,多在北方,淮南只有广陵、庐江,江南一无所设。三国以后,原来落后的山越和广州夷人也都掌握了冶铁技术……石城、茅山、冶城、广州等地都有冶铁业的记载,特别是会稽郡,是南方冶铁技术较高的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A.冶铁业中心在南方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
C.尚未实现盐铁官营D.冶铁技术水平均衡
2023-11-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东吴时南方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三熟之稻”……双季稻与三季稻的出现,主要是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优越B.优良品种引进C.北方人民南迁D.社会相对稳定
7 . 下为西晋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组织形式表,由此可知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组织形式表(     
经营方式地理特征分布地域
庄园农业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采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跨山连湖,融山川、湖泊、平原、丘陵等多种地貌为一体。以浙东会稽一带为主,湘北等地亦有分布。
流民农业和部曲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由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农耕,从事单一或多元化农业开发。各种地貌,不一而足。流民农业多有险阻可守。以江淮流域为主。
桃花源农业流民群落择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落脚,进而从事农业开发。多为险阻、由水泉灌溉又可以耕种之地。相对偏僻地区。
军屯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农业开发,以为军粮供应。多为平原丘陵地区。前期苏北、襄阳等地为主,中后期天门、九江等地为主。
A.农业经营的商品化程度高B.地理特征决定农业组织形式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D.国家主导江南农业经济开发
2023-10-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9 . 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2023-08-27更新 | 463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     
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