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舍汉晋而从古制的做法。在儒家经书中,舜有“纳言”之官,周有“常伯”之号,汉晋有时以尚书令比拟“纳言”,以侍中比拟“常伯”。而前燕政权索性不用尚书令、侍中之名,径用“纳言”“常伯”做官名。这一做法意在(     
A.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体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积极变革传统政治制度
2023-11-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战争

时间

简介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曾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

梁武帝北伐

公元505年

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

隋灭陈之战

公元588年

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过长江,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了三吴、岭南等地区。
A.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B.大一统观念已深入人心
C.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动荡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
3 .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这反映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摘自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摘编自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蕴含的“回归”的因素。
2023-10-18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所示的统治者的活动旨在(     
政权帝王活动
曹魏曹丕即位后不久,就命尚书卫凯、缪袭草创纪传,修撰本朝史书
孙吴孙权在太元元年(公元251年),令丁孚、项峻撰著本朝史书
前赵刘聪命左国史公师或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
后赵石勒命明楷、程机等撰《起居注》《赵书》等
A.树立本朝法统地位B.弘扬传统文化C.笼络天下文人士子D.实现政治清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大多骁勇善战,同时也很重视儒生、爱好儒学。比如汉政权创立者匈奴族人刘渊,自幼就在洛阳太学学习;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重用汉族儒生张宾;前秦天王氐族人苻坚,重用汉族谋士王猛等等。材料所述现象(     
A.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北方各民族之间融合
C.深受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使得北方民族矛盾大大缓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2023-09-15更新 | 56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重新设立尚书省,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中。同时,在尚书省、秘书省中大量安置世家人士,任命他们为中书博士。这些举措(       
A.消除了民族隔阂B.有利于人才选拔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皇权旁落
9 . 公元351年,氏族首领苻坚自称“天王”,建立前秦,利用汉族士人治国参政,甚至任用少数汉人为其决策。苻坚此举(     
A.利于提高前秦政治统治能力B.保障了前秦政权长治久安
C.打破了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D.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2023-01-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