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     
史料来源
“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
A.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B.边疆治理成效显著
C.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 .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B.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2024-05-21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江苏河北广东四省2024届高考最后两周冲刺(三)历史试题
3 . 十六国时期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C.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2024-05-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遗存中有诸多的“牛耕”图像。下图所示是甘肃高台苦水1号墓(魏晋时期)壁画——《二牛抬杠》。这一壁画可用于佐证魏晋时期(       
A.西北地区最先出现铁犁牛耕方式B.中原地区农业耕作技术的传播
C.我国耕犁技术已相当成熟和完善D.经济重心已开始转到西北地区
2024-03-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关于秦汉两朝帝国传统的记忆,延续贯穿了整个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不仅那些渴求重现帝国雄伟气象的帝王心存此念,士族阶层亦复如此。”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治阶层存在统一观念B.传统社会观念全面复兴
C.士族门阀制度不得人心D.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2024-03-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6 .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A.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B.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D.天人感应宇宙观念的实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代史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僭伪诸君有文学”条中指出,十六国时期很多胡族君主都雅好经、史、文学,并提倡文教、兴办学校。刘渊、刘聪、慕容皝、慕容儁、苻坚、苻融、姚兴等人“皆生于戎羌,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这种做法(     
A.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深远B.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C.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D.反映少数民族统治者推广儒学
2024-01-15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皇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A.边疆少数民族内迁B.华夏族群的认同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少数民族封建化
2023-12-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夏政权,“自以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出当时(     

A.少数民族统治者意图塑造政权合法性B.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
C.各民族政权逐渐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D.民族政权注重文化的传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之间征战频繁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