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如图),说明的是(     
A.文献记录可以与考古发现互证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D.《魏书》记录的历史真实可信
2023-11-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4 .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如图),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据此可以得出(     )
A.文献记录可以与文化遗存互证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D.《魏书》能够充分印证历史真实
2023-11-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023-10-23更新 | 32次组卷 | 68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摘自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摘编自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蕴含的“回归”的因素。
2023-10-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河西地区魏晋画像砖墓壁画中的采桑图。该图可以直接佐证(     
A.孝文帝改革的举措B.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D.当地的丝织业发达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   780年,唐德宗即位,接受杨炎的建议,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新税法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北魏到唐徳宗年间
2023-09-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州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某同学在学习3~6世纪的历史时,发现教材的题目编排是“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北民南迁与边疆民族内迁”“十六国与北朝”。可见他学习的主题是(     
A.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D.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
2023-08-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发生旱灾。朝廷官员李彪建议:从州郡税收中抽出九分之二,将京城全年开支剩余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在丰收时买进粮食,全部储存在仓库里;遇上歉收年月,就可以加两分利卖给百姓。这一建议说明了当时北魏(     
A.增强社会整体运行的平稳性B.灾情救助主要依靠市场因素
C.通过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