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唐代的民间窑口长沙窑以其瓷器上的诗文而闻名。据统计,长沙窑90%的题诗为佚名者所作,多以白话撰写,语言真切、通俗。例如“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处来。”“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于买人看。”这说明当时(     
A.民间手工业充满活力B.民众文化水平整体提升
C.商业导致诗歌的繁荣D.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时期,部分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租金。柜坊的出现(     
A.表现了票号机构的萌芽B.反映了信用意识的增强
C.体现了商业政策的调整D.促进了市坊制度的瓦解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周朝的典制同样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经常被后人提到的典章制度。但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一部分制度到唐朝中期已遭到破坏,最终废弃,还有一部分则在进一步调整、发展后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以后的王朝所继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强盛局面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4 . 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盛唐画家张萱绘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柔弱的女子熟练骑乘着彪形的骏马,服饰鲜亮,马匹俊美;晚唐《挥扇仕女图》中的唐宫嫔妃,体态丰肥艳丽,精神倦怠,郁郁寡欢。据此可知,这一绘画风格的转变(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挥扇仕女图》局部
A.展现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信B.是唐代绘画技艺日益成熟的表现
C.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的反映D.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的体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2022-11-25更新 | 29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除了佛塔之外,高楼极少。唐政府曾规定民居皆不得建筑两层以上的阁楼,并多次颁布严令重申“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后周时期,已“许京民居起楼阁”,北宋时汴河两岸的两层楼阁毗邻而起。据此可知,这一政策调整
A.利于城市人口聚集B.导致市政管理形式化
C.侵犯了市民的隐私D.彻底打破了坊市制度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受到较大破坏,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寺庙经济发展起来。地主、官僚、王侯将多余的钱存到寺庙委托其放款,而遭受盘剥的老百姓被迫向寺庙借高利贷,这样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的典质典当铺的前身)应运而生。典质的出现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形成D.有助于民间借贷信用的发展
9 . 唐玄宗开元间,裴耀卿谈到江南漕运时说:“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州人斗门。”杜甫《舟中)谈到他在长江中见到“连樯并米船”,《后出塞》中又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些反映出当时
A.江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B.南方政府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C.南方农户赋税负担十分沉重D.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2021-12-01更新 | 467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