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并在逻些城特为公主建宫殿以处之。直到今天,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的雕像。其中的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寺前矗立着一块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由此可见
A.文成公主入藏推动了藏族经济发展
B.唐与吐蕃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消除
C.通过册封的方式维持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D.“唐蕃会盟碑”是汉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2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4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体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基本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形式从汉代一直延续至唐代。唐代还将这种制度推广至东、北、南、西各个方向的边境地区。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但此种统治方式不稳定,后东突厥重为边患,契丹等族也一再生事。唐廷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监察地方。因联防需要有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于是形成边将权重的现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1)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所述的唐代在四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
(2)依据材料二分析唐朝设节度使的原因,结合所学论述此举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被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此基础上设立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患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有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6 . 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上述观点反映了(     
A.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B.民族融合促进唐朝强盛
C.改制导致少数民族内迁D.新政带来唐朝盛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8 . 唐朝诗人王维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君”前往的地区是
A.今陕西渭城地区B.安西都护府辖区C.西域都护府辖区D.瀚海都督府辖区
9 . 《旧唐书•安禄山传》:“安初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指唐朝粟特人。粟特是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喜欢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唐朝有其大量的聚居点,营州即是其中之一),其父粟特人,其母突厥人,安禄山原名安阿荦山,后改为安禄山。从能上能下上对安禄山的介绍可看出( )
①唐朝政府对粟特人持有明显的歧视色彩②唐朝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民族融合加强④唐朝在中外交往和民族交往上实行开明和开放的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