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A.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B.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D.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一隋唐”序列。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根据材料,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4 . 唐朝,羁縻州成为管理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重要机构。羁縻州刺史由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受大都护府直接管辖,归中央政府统治;羁縻州的管理沿袭原有方式,除执行部分政府公务和应调出征外,不向中央承担赋役。这(     
A.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B.促进内地和边疆管理一体化
C.弱化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管控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
C.文化星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
6 . 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
A.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B.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D.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7 . 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由此可见,唐初中央政府
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库车)
永徽二年(651年)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显庆三年(65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B.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
C.始终以被动军事防御为主D.维护了汉藏间友好关系
2021-07-27更新 | 593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