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因仰慕大唐文明,曾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以下场景,禄东赞可能遇见的是(     
A.使用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B.大唐西市售卖甘薯、玉米等作物
C.土尔扈特部首领率众回归祖国D.许多国家使节前来朝见“天可汗”
2023-02-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某学者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道: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全国各族各地区间的政治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发展,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以往。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唐代(     
A.专制主义达到顶峰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中外文明交往的程度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中国古代,“南方”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在汉代,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这一词语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B.北方人民的南迁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政治中心的南移
4 . 下表为唐朝诗人关于和亲的诗句,这反映出(     
诗句诗人出处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途高适《塞上》
广化三边静,通姻四海安武平一《送金城公主适西番》

A.和亲政策得到朝野一致赞同B.和亲政策促进民族平等交往
C.唐朝实施和亲促进经济发展D.唐朝借助和亲处理民族关系
2023-02-0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有三件《兰亭序》抄本,考古学家发现只是摹抄或习字之类的文本,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高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唐代《兰亭序》习字本在民间普遍流传B.这些抄本是当地胡人到中原学习所写的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西域民间受到轻视D.这是传统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的印证之一
2023-01-31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A.丝绸之路的开辟B.民族交融的加深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蛮夷观念的消亡
2023-01-23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如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文献材料材料来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旧唐书·列传·吐蕃上》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碑文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B.中外民族关系的交流与融合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盛与衰落
8 . 唐代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中的“轮台”是唐代(     
A.安北都护府所在地B.单于都护府所在地
C.安东都护府所在地D.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2023-01-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交河故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军事防御功能突出。此外,该城街巷垂直交叉、纵横相连,把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城市的坊。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交河故城从唐朝开始建造,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②交河故城的城市规划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的影响
③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3-01-12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关于边疆地区的治理,汉唐王朝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元朝则“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国家治理趋向(     
A.一体化B.多元化C.制度化D.平等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