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本明治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进城,使得城中的流浪者大量增加,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为此英国政府于1662年颁布了著名的“定居法”,其主要内容是将在异地特别是大城市居住的权利与财富联系起来。“在当地年房屋租金为10镑以下的外来人口”可以被遣返回原籍,而当时工人年收入大约5英镑。如拒绝返回,将被送入“济贫院”,接受强制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定居法引起了工人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本家的不满。到了20世纪初,在面对英国各地兴起罢工风潮、英国失业人口增加等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时,定居法则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摘编自张绍忠《英国“户籍制度”缘何被取消》

材料二   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户籍法》,一“户”指同住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户主是家族之长,由嫡长子继承,可以凭借申报权掌握对整个家族成员人身的控制权。此后日本通过对《户籍法》的三次修订,逐步强化了户主权。一方面,这符合封建色彩浓厚的财阀集团、地主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继承了封建时代的武士道之“忠”和家族之“孝”,用家族制度来保证人民对天皇(以及天皇的政府和军队)的绝对服从。这使个人权利的伸张脱离了法制基石,最终在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极端国家主义思潮泛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英国1662年“定居法”和日本1871年《户籍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阐述近代英国和日本户籍制度的相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73次组卷 | 2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辽宁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和日本工业化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但两国各自的社会却经历了极不相同的过程。在俄国,工人大部分都是男性,且都来自村社,对于城市中的不平等,他们有很低的忍耐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发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革命思想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团结性和对农民的同情心,这一切导致了俄国境内的各种骚乱、罢工和暴力镇压。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爆发了一场起义。当俄国与德国的大战惨败之时,城市工人就为1917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提供了各种攻击力量。

工业化同样使日本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但日本劳动力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的女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忍受命运给她们的安排”的思想。在日本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工会或者罢工,自然也就没有国家对此进行残酷镇压了。日本的工人几乎谈不上团结一致,社会主义运动也无处开展。新的宗教形式在日本出现,日本的狂热民族主义宣扬人们的牺牲奉献是合理公正的,它把对新天皇的崇拜与传统的神道教信仰交织在一起。日本政府对出现的敌对宗教组织加以迫害。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两国工业化发生后工人阶级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俄、日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金、银、铜大量流出,造成国用匮乏。1714年德川幕府拟订贸易法,即正德新商法。其要点为:第一,规定来航清船,为年30艘。其中华船27艘,南洋各国船3艘。第二,贸易银额限6千贯,每艘191贯。第三,限定的清船,年年授以信牌(又名“割符”),有牌者许互市,否则许。1715年,幕府遣使赴长崎,召集清船主发布新商法,对中日贸易的数量、金额、往来船只等均作了种种限制和削减。因此,中日贸易经过日本幕府正德新商法的推行,日趋衰微,直至日本明治维新,均无复起色。

——摘编自方宪堂《古代中日贸易概述》

材料二   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年),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已占有相当份额。日本对中、美贸易额合计约占日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日本面对国内较贫乏的资源及落后的农村经济,较薄弱的国内市场,尤为注重从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华贸易方面寻求出路。其“贸易立国”的重要内容即是打入中国市场,输出机械制品,获取自身缺乏而中国颇为丰富的各种资源已成为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日本的一项重要“国策”。“三井”“三菱”等日本近代垄断经济财阀集团的形成、发展无不深深得益于此时期的对华贸易。这些急剧膨胀起来的现代金融垄断财团是日本对华贸易的主力。

——摘编自娄向哲《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之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德川幕府后期和大正时期对华贸易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日贸易对日本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