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0年,日本国会批准了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即八年内增加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以它们为主力组成“八八舰队”。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终止了该计划的实施,英美还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但日本强硬坚持,陆奥号最终建成。由材料可知(     
A.日本力图获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B.凡尔赛体系是对战败国的掠夺
C.华盛顿会议解决了列强间的矛盾D.美英日三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爱尔兰画家乔治·摩罗创作于1918年11月20日的时政漫画《糟糕的日子过去了》。该漫画的主旨是(       

战争胜利时,万众欢腾,而两位老人却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样子!”

“是的,下次和平是什么样子!”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B.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C.指出凡尔赛体系蕴含着严重的危机D.展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创伤
2024-03-12更新 | 340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北京卷)
3 .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一书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削弱欧洲殖民国家力量的同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下列史实能为此提供依据的是
①巴西人民摆脱葡萄牙统治获得了独立②甘地领导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③扎格鲁尔领导埃及人民进行反英斗争④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2-04-13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年夏,一战爆发,几乎将整个世界文明都卷入其中,战争给所有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战争也直接影响到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间接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进入崭新的一页。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战争与人类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
2022-07-29更新 | 635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2022届高三保温模拟历史试题
5 . 1917年,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梁启超认为:“(参加一战)当为我中华民国国际上开一新纪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有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③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探寻中国的出路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④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民主与科学思想已经成为国人共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4-01更新 | 37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德国的领土变化分别受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②是两极格局在德国的鲜明体现
③图中德国不断损失的领土体现了对其法西斯势力的惩罚
④为二战结束后出现冷战局面埋下了隐患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2023-05-25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图是《和平与未来冲突的火种》漫画。图中右边四人分别为法、美、英、意四国领导人在出席完和会正准备离开凡尔赛宫。走在前面的法国代表克里蒙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作者意图是(     

①认为巴黎和会未能有效的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和争端   ②试图揭露法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认为巴黎和会蕴含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④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3-03-27更新 | 3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2019-01-30更新 | 2674次组卷 | 23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
9 . 20世纪初,美国政治家提出人类历史经历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他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对此观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观点带有西方中心主义偏见             ②意大利地区曾是地中海时代的代表
③拿破仑战争使大西洋时代最终达到顶峰④太平洋时代的提法反映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08更新 | 728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中国的“世界史”书写

中国传统史书总体采用“中国中心”的书写视角,一直盛行到晚清。1874年出版的《四裔编年表》虽仍在彰显中国的尊贵,但也融入了一些圣经历史,并将传统纪年方式和西方公历纪年相结合。黄遵宪在1895年刊行的《日本国志》中主张以“华夏”而非“中华”为国名,以淡化“自尊卑人之意”。

进入20世纪,“欧洲中心论”影响较大。从20年代起,有不少中国学者对此提出挑战:1924年,陈衡哲《西洋史》出版,她希望借此“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们愚弄人民的黑幕……国际的混乱状态,不但不是西洋文明的精神,并且是他的一个大缺点”,提出“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

20年代末,共产党人杨贤江在译著《世界史纲》中,将世界划分为三个阵营:苏维埃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被帝国主义盘剥的广大殖民地,并指出“这一新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又普罗列塔利亚特(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时代”。

1934年,何炳松《外国史》认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关系世界前途确是非常重大”“旧式外国史总以欧洲一洲为中心;东洋史则以中国一国为中心。欧洲和中国固然为东西两洋文化的重心,不可忽视;但亦不宜偏重。”


(1)阅读材料,概括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视角转换的过程。
(2)结合所学,对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挑战“欧洲中心论”的现象进行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