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其执行之初便被认为是一种“退却”。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其出路“在于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牛舒婷《苏俄新经济政策结束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与 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当世界科技在飞速发展时,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并对苏联模式予以简要评价。
2 . 1919年,列宁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和技术为富人、为有产者所享有;资本主义把文化只给予少数人。而我们必须用这个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用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人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讲话(     
A.体现了列宁主义的灵活务实性B.旨在强调资本主义仍具有生命力
C.凸显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D.意在减少新经济政策的思想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25年4月,俄共中央全会决定停止对私人资本的排挤,放宽对私人工商业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减轻对新发展起来的农户的政治经济压力,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俄共中央这一系列政策调整(       
A.建立了城乡经济的初步联系B.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消除了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D.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2024-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宣传海报是传递国家政策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下图为苏俄(联)发行的两幅宣传海报。图中的场景显示出,其发行于(     

A.十月革命期间B.国内战争时期
C.新经济政策实行期间D.“一五”计划建设期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的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
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人们一度试图凭借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和强制措施,在一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生产与分配,匆匆忙忙地将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公共所有,并尽力在众多领域立即消除商品生产,这其实就是将准备建设的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摘编自姜义华《社会主义是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坚实根基》

材料二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列宁领导俄共(布)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厚植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利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思路,通过驾驭资本而不是被资本所驾驭来确保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方向。

——摘编自李东明《列宁在俄国现代化问题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三   1924年后,逐渐确立的斯大林模式是一个实现国有化和准国有化(集体化)的一种在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整个运行机制和体制缺少活力,具有很大封闭性、保守性,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制约了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失败不是偶然的。

——摘编自张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若干思考之一》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汲取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6-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到1925年4月,苏共党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已呈激化之势。布哈林主张向农民做出最大的让步,鼓励富农;斯大林提出向农民实行安抚的政策,但对鼓励富农感到不安;季诺维也夫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主义的发展,而是向资本主义的“战略退却”。这一争论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复杂性
C.苏联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D.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2024-06-01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这说明当时苏俄(     
A.社会主义过渡方式进行调整B.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C.私营商业成为国家经济主体D.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
2024-05-30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7年,苏联决议在莫斯科建造多栋高层建筑,提出“(它们)应该与城市历史上的建筑艺术和未来的苏维埃宫的形象相协调”。1954年,建成后的莫斯科大学主楼、劳动模范公寓、重工业部大楼等“莫斯科七姐妹”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些建筑(     

莫斯科大学主楼
A.反映了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B.体现重工业的优先地位
C.表明新型劳动关系已经建立D.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
2024-05-23更新 | 37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