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时间事件
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A.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抗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世界大战
C.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D.世界政治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亚洲欧洲两个中心
2023-01-26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美苏冷战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标志着战后国际新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其真正转折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B.巴黎和会
C.第二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
3 . 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20—40年代出现的一种反动的社会运动、政治思潮和统治体制,由其引发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灾难结束后又开始了不流血的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民族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欧洲人看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相互重叠的词汇。民族主义者认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具有相当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主义口号,并被统治者利用来进行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最后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高全喜《论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43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材料三   冷战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凭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各国应该致力于国内事务,努力解决好国内问题。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并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冷战带来的深刻教训。
2023-01-05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从1939年秋天开始,苏联媒体上的德国形象从“苏联人民的敌人”“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变为了苏联的“友好经济伙伴”,媒体对德国的宣传态度转变为中立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
A.《布列斯特和约》使苏德关系有所缓和B.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始实现和平共处
C.《拉巴洛条约》推动了苏德的经贸往来D.苏联为谋求自身安全调整了对德国关系
6 .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次演讲中提到:“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据此可知丘吉尔
A.不再反对共产主义B.开始反思绥靖政策
C.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D.决定建立英、美、苏联盟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A.具有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B.体现了美苏争霸的性质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8 . 希特勒一直认为共产主义苏联、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和不好战的民主国家美国,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会结合起来。二战期间,打破希特勒这一想法的是
A.协约国集团的形成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联合国的正式成立
9 . 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这反映出
A.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B.英国反对大国干涉巴尔干事务
C.英苏共同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D.丘吉尔的行为违背了英国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