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盖亦恐中国稍弱,则欧洲日强,还为彼国之害也。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1875年薛福成《应诏陈言疏》

材料二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我实在为你惭愧!我实在为你悲伤!

——1919518日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材料三   (中美、中英签订新约)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页,而亦是英美各友邦对人类的平等自由,建立了一座最光明的灯塔……这实在是英美的政府和人民最光明最正大的举动,尤其是美国对我政府的希望完全一致,并无一点保留的要求,更为欣慰。

——1943年1月12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的广播演说

材料四   “现在美帝国主义很强,不是真的强。它政治上很弱,因为它脱离广大人民,大家都不喜欢它……我看美国就是个纸老虎。”“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即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大钊与薛福成对美国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蒋介石与毛泽东眼中的美国形象,并说明其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各国开始了深刻反思。19449月至10月,中、英、苏、美四大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就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标达成了一致。1945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美国、苏联的领袖表示:“我们已经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1945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摘编自《联合国成立》

材料二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己任,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制裁施压和“长臂管辖”,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同各国携手开辟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

——摘编自《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作用。
3 . 二战前后,国际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七八月间,英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纽芬兰、印度缔结了号称“帝国特惠制”的共同保护关税协定,规定:英国对从自治领和殖民地输入的商品给予免税或减税优待,对大约80%的进口商品免税;英国限制本国从帝国以外国家和地区输入农产品;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有优惠待遇;提高对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1929~1938年,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的比重由44.4%上升为49.9%;英帝国提供英国的进口物资,由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0%。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因为遭到西欧国家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美国退而建议签订一项多边的关税和贸易协定。1947年10月30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该协定按照美国提倡的“门户开放”原则,宣称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的生产与交换”“降低关税”“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待遇”等。由于西欧国家的抵制,该协定仍保留了某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的条款,并且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主导建立“帝国特惠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主导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并简析其影响。
2023-06-25更新 | 20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对各国代表说:“我很失望,(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628日,中国代表团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

——摘编自《我的1919》

材料二   到抗日战争后期,特别是国际社会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以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在计划、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创始国,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中,概括顾维钧“失望”“愤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抗日战争后期及规划战后世界格局时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并概括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是二战中哪一次国家会议的内容?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3-10-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结束后,德国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场合和时机进行了反思和道歉,德国法律也禁止举办与纳粹有关的活动,政府要求青少年接受历史真相,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警戒后代。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注重秩序、严谨和务实的民族,基督徒也并不以公开认罪和以实际行动“赎罪”为耻,地处欧洲心脏的德国,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消除邻国的担忧,联邦德国承诺永远不以武力改变现有领土边界。德国的反思还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在战争赔偿问题上不遗余力,尤其是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签订了赔偿协议,赔偿被害犹太人的损失,从此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德国深刻反思历史,敢于承担战争责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和尊重,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摘编自李文红《德国人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原因。
2023-10-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并一直困扰着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社会。一战后列强之间围绕殖民体系的存废与调整问题、如何处理挑战现存秩序的战败国处置问题,以及全球性经济与安全机制构建问题展开了持续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种种缺失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最终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最终从根本上突破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从实力地位对比上完成了历史的新旧交替,而且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摘编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以体系交替的形式向前演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心体系三次更迭。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新的互动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试图取代原有互动原则大国均势;新互动原则实施失败,成员国再次回到原有互动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集体安全机制与均势原则密切结合,成为新的互动原则;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单元互动更加审慎。第三个体系是当今世界所处的一超多强体系(1991年至今)。

——摘编自姚枝仲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演进》

材料二   秩序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权力关系结构,伴随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是全球秩序的转型,正如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论及的: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西方世界秩序的普遍性不复存在,西方国家唯有尊重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建立起和谐有序的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周颖《多极化世界的全球传播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政治格局中心体系三次更迭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秩序变动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戴高乐:“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殖民地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据戴高乐《希望回忆录》、【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材料二   表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冷战史”内容比较

教材中国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美国麦格劳—希尔版本《世界历史》
子目与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瓦解超级大国的对抗冷战的对峙压力下的苏联戈尔巴乔夫和改革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约北约、德国分裂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东欧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欧共体成立与发展、日本经济“起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军备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和多米诺理论冷战强化冷战终结

材料三   1915年,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出版,他在图9所示的世界地图中指出,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是“心脏地带”,“海上强国”指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等;“破碎地带”指的是在“心脏地带”和海上强国间的小国或古老文明的残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和伊梅斯所做出的决定的共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本教材冷战史内容中“亚非拉国家”呈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其不同意图。
(3)21世纪初期,有中国学者根据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对材料三中地图内容进行了修改。指出该学者可能会怎样修改,并说明理由。(指出一处修改即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英国经济受老工业部门和丧失海外市场的拖累,因而落在其他国家后面,但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年代。

材料二   当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时,西德和其他国家就开始引进外国劳工加入本国的劳动大军。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前欧洲殖民地的移民也大批涌入。客籍工人和移民成百万地涌进欧洲,后来导致了新的社会冲突和社会不满,在经济状况欠佳时尤其如此。大型移民社群越来越多,导致新的、经常具有种族因素的社会摩擦,考验着种族和文化上日益多元化的欧洲社会的适应性和宽容度。

材料三   西欧在经济上扩张的同时,它在一个整合程度更高的经济体系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过无数关于欧洲联合的提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强化了一个理念,即西欧的未来在于一体化。有一些欧洲领导人曾经强烈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1949年来自10个国家的国会的代表在斯特拉斯堡建立了一个欧洲理事会,希望它成为联合起来的欧洲的立法机构。尽管欧洲理事会的成员国数目逐年增加,并继续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但它从来没有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