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罗马人将自己的国家标记为“S.P.Q.R”,意为“罗马的元老院与人民”,这个国名贯穿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由这一名称可推知(     
A.直接民主制是罗马政治的主要形式B.君主政治在罗马始终未能建立起来
C.罗马维持元老院为中心的贵族政治D.罗马存在平民与贵族的分化与联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罗马人对契约的要求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自由和公正的历程,诺成契约制度则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它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A.说明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B.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
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D.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2023-01-09更新 | 451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罗马存在"向人民申诉"制度,当公民受到官员处罚的威胁时,可以诉诸人民,避开官员单方面的强制性处罚,最终由人民作为审判者进行审判和做出处罚决定。这体现了古罗马(     
A.平民拥有完全政治权力B.司法民主得到一定保障
C.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完善D.刑事诉讼模式呈多样化
5 . 侯建新在《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中指出:“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材料主要说明(  )
A.欧洲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罗马法是欧洲法律的源泉
C.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罗马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 .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前后共选出108名执政官,其中仅有8名出身于以前没有人担任过执政官的家族。公元前2世纪,罗马政治由20个元老贵族家族所垄断,只有极个别人物,如老加图、马略、西塞罗凭借个人卓越的才能,跻身执政官这一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A.民主政体受到冲击B.传统势力根深蒂固
C.执政官是权力中心D.选官权被贵族垄断
2022-12-16更新 | 13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疆域辽阔,交通网遍布全国,文书邮传道路畅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书驿传管理系统。秦汉时的丞相府与尚书台只是名义上总理全国邮驿事务的首脑机构。具体负责邮驿事务的中央政府机构,在汉成帝以前是典属国及其属官;汉成帝以后,这一职能被并入大鸿胪;东汉精简机构后,邮驿事务又归太尉府下的法曹掌管。秦汉时,文书驿传的方式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按使用交通工具的类型,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以邮行”是指派遣邮人通过设于交通线上的各个“邮”对文书进行递送;“以次行”则是指公文以县为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传递;轻足行指步行。秦汉时还有使用“符信”的凭证制度,汉朝时更严。符信是邮差的身份证明和通行许可证,邮差和驿站的检查者各持一份,邮差经过时将自己的符信与驿站检查者的核对,一致时方可通过。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从奥古斯都设立国家邮驿系统开始,国家邮驿系统就由大区长官负责管辖,他们负责管理罗马一条或者几条的道路以及沿路设的驿站,监督着直接管理每个驿站的承包商的遴选工作。公元2世纪以后,哈德良在大区长官下设立了运输官,开始启用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间接架空了大区长官管理国家邮驿系统的实际权力。罗马帝国文书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的短距离配备年轻人(信使)传递消息。第二种是通过“驿站马车”传递信件,一名信使就可以从起始点到终点。第二种方法使得国家邮驿系统后来具备了国家运输这一经济职能,但是这种传递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传递速度,这也说明奥古斯都关心的不是速度问题,而是急件和对情报的及时了解。

——摘编自王玉玲《罗马帝国早期的“国家邮驿系统”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设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与秦汉时期的中国文书驿传制度的异同。
2022-11-28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2022-11-18更新 | 1135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罗马元老院作为国家的智囊机构,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元老院完全由贵族组成,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却可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由此可见,罗马元老院(     

A.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B.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
C.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行使参政议政的职能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