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一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材料二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 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
韩国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 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马来西亚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70年代,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沙特阿拉伯20世纪60年代,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80年代,石油权益实现国有化。国家利用对外合资经营、重视科研教育及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进步,最终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
(1)归纳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对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原因做出解释。(要求:请选择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5更新 | 740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新加坡颁布《新兴工业法令》,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后相继颁布《经济扩展鼓励法令》《雇佣法》和《工业关系法令》等,确立以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方针。

新加坡经济发展概况

1960—1975年

国民经济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

1960—1978年

国内工业产品的直接出口值由164.3百万元增至9575.9百万元

1976年

国内产品出口美国1623.3百万元,占17.3%,居第一位;其次日本1384.4百万元,占14.9%;第三西德423.2百万元,占4.6%

——摘编自何启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速度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巴西致力于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本纷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改变以往单纯依赖美、英资本的局面。1968年,外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为18.5亿美元,1973年达到45.7亿美元。把扩大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1968-1973年,巴西向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拉美一体化协会成员国出口剧增。1967年,巴西在北部设立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电子工业、手表工业、光学仪器工业等,带动北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把“拥有高质量的人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投资教育事业,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1968-1973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以上,创造了“巴西奇迹”。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西奇迹”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巴西经济发展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拉美各国形成了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所谓外向型经济模式。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发达工业国对拉美出口产品需求骤减,拉美经济陷入萧条。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在政策上重视民族经济。1949年,担任过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构成,中心国家在国家交换中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外围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这一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李新《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心—外围”体系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60年中东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石油作为武器与以色列及支持国展开斗争,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心—外围”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