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2 . 城市见证历史,城市发展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请回答: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这两个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3 . 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
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4 .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2018-01-23更新 | 675次组卷 | 32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齐东的莱夷,并且在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
2017-11-09更新 | 314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 . 辽宁喀左、北京房山发现了一批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江苏丹徒也发现了西周初期宜国铜器。此材料有利于说明
A.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C.西周燕国宜国冶铜业比较发达D.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016-11-27更新 | 166次组卷 | 48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10 .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2016-11-27更新 | 867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