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1958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材料一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关键词(节选)

时间关键词
1949-1956土地改革法、征收公粮、互助组、农业合作化
1958-1976以粮为纲、人民公社、农村纠“左”、调整、农业学大寨、发展农村副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8-1986包产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2004-2021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表格中选取一个阶段,并概述与评价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取的阶段,对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严谨。)
2022-03-09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状况表。表中错误之处有
时间农业改革核心内容
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
1953年农业合作化建立农村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土地公有,强调平均主义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归农民所有,分户经营
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
4 . 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宣布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亩产7320斤。……宣布1958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1010亿斤,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农业生产逐步迈向现代化
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D.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6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的解放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左”倾错误的泛滥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7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曾犯过严重的错误,但每一次在关键时刻都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4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后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四   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革命道路主张;根据民主革命的实践来评价毛泽东主张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指导思想变化。
(3)材料四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有什么转变?
8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文件的关键词有: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这三个关键词都表明
A.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复杂性
C.农业工作处于中心地位D.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2021-10-22更新 | 578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材料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几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


(1)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怎样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
2021-10-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段考历史试题
10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021-10-0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段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