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2-23高三上·江苏镇江·期中
1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浙江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2-23高三上·安徽·期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   安全战略》


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11-20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0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期间,美国出现了最后一波巨型工厂,当时这些工厂是专门生产军用物资的。为解决住房问题,以福特、通用汽车为代表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提议建造一系列万套单元的“国防城”,并由此形成全新的永久定居点。二战结束后,罢工浪潮给工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工会力量的发展,但对工厂主而言,大型工厂工业高度集中及群体欲求则蕴藏着危险。于是,他们开始拆分建立更小的工厂或者把大量企业迁往南部、西部的新兴市场。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苏联恢复了超大型生产设施和随之而来的工人城市的模式。像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样的大型工厂得到了重建,主要是继续生产军事设备,同时恢复了民用产品生产。由于其具有维护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双重功能,这种超级工厂模式很快传播到东欧和中国。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和东欧一样,中国也成了工业传统的继承者。这种工业传统是从美国经由苏联传入中国的,侧重于特殊的任务和设备、高产量、等级化的管理和奖金。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而不是满足于简单地把在资本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下发展起来的工厂移植到革命的中国。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立大型工厂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三国大型工厂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两条新中国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史实。
2022-05-0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80年中国五年计划(节选)

阶段年限主题
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1963—196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五”计划1976—1980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马远之《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内容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经济背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重工业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农业经营
制度变迁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下
的集体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
上的双层经营
家庭经营基础上
的多元经营
农村土地制度农户所有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家庭承包集体所有、家庭
承包、多元经营
农业发展目标恢复农业生产积累原始资本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自《中国农业经营制度:演变历程、问题聚焦与变革取向》


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并说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史”。
2021-04-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山东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

——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材料二   “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

——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都江堰建设为例,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旗渠的修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