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1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致田是密云县十里堡供销社党支部副书记。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用职权谋私利,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受到人们的好评。有一次,老王的妻侄找他要买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他说:“这是分配物资,不能走后门,如果我带头违反政策,开后门,那店里不就乱套了?”去年秋天,老王的孙女到供销社想买点猪油,别人就背着老王给卖了八斤。孙女临走时,老王发现她车子上捎着个纸盒,扒开一看,原来是猪油,便对孙女说:“我是负责人,应当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我们走后门买油,群众怎么办?”孙女只好把油如数退还给了供销社。

——1978年7月14日《北京日报》《亲孙女买猪油走后门,王致田顶歪风腰杆硬》


(1)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此报道是否可信,并说明理由。
4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属于国家工业化战略1.0版本。这一版本总体上参照苏联工业化模式,由国家发动工业化,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辅之集体企业以及后来的农村社队企业,实行重工业优先战略,以追赶超越发达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为目标,力图跨越式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工业化直接带动了全国资本存量高速增长,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几次变化


材料二     新时期农村改革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
任制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
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006年元旦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
201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2014年7月为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
改革的意见》,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提出到
2015年底前,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
2016年4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
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
业支持保护补贴,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
的指导意见》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
见》
(1)据材料一,指出三张图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各自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崭新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0,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鉴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中共宣布的‘一边倒’的外交路线,新中国当时可以指望的经济援助只能来自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而轻工业投资比重则由62.7%下降到55%。

——摘编自谢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58-1960年,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

——整理自【美】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1957年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展的工业化实践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期间,美国出现了最后一波巨型工厂,当时这些工厂是专门生产军用物资的。为解决住房问题,以福特、通用汽车为代表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提议建造一系列万套单元的“国防城”,并由此形成全新的永久定居点。二战结束后,罢工浪潮给工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工会力量的发展,但对工厂主而言,大型工厂工业高度集中及群体欲求则蕴藏着危险。于是,他们开始拆分建立更小的工厂或者把大量企业迁往南部、西部的新兴市场。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苏联恢复了超大型生产设施和随之而来的工人城市的模式。像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样的大型工厂得到了重建,主要是继续生产军事设备,同时恢复了民用产品生产。由于其具有维护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双重功能,这种超级工厂模式很快传播到东欧和中国。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和东欧一样,中国也成了工业传统的继承者。这种工业传统是从美国经由苏联传入中国的,侧重于特殊的任务和设备、高产量、等级化的管理和奖金。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而不是满足于简单地把在资本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下发展起来的工厂移植到革命的中国。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立大型工厂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三国大型工厂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两条新中国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史实。
2022-05-0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