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1958年底,毛泽东在郑州召开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会议,广泛讨论了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他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我们不能避开一切有积极意义的诸如商品、价值法则等经济范畴,而必须使用他们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是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一个国家,商品生产不是要消灭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发展。这表明毛泽东
A.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B.着手纠正一些“左”的做法
C.主张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四: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3)根据材料三可知,在农村地区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材料四可知1979年第一批“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这次会议及目标分别是什么?

3 . 下图为《祖国在跃进》(中央美术学院集体创作1958年)。该作品
A.糅合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B.反映了人民期盼早日实现现代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D.表明了国家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摘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二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摘编自《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1)材料一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2)材料二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6 . 如图漫画题为《大豆过江》,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反映出

A.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
B.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D.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7 . 下图是某一时期我国连续五年的炼钢指标图,出现图中数据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左倾错误的影响B.一五计划的实施C.改革开放的成果D.三大改造的完成
2018-09-02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刘少奇在某次会议中赞同了毛泽东的观点,在谈到“一平二调”时,他说:“否认社会主义阶段的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混淆起来,甚至认为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是同人民的利益根本抵触的。”这一论述说明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经济上出现了一些错误
B.“一五”计划期间出现了经济发展与消费之间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
C.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
D.改革开放时期中央要求打破平均主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2: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2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10 . 宣传画是历史的形象记录,下一画作反映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斐然
B.“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C.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振兴
D.“文革”严重破坏国民经济
2019-05-09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