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2019-01-30更新 | 1956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实施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业经济恢复
B.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
C.扩大公有制规模
D.增加城市的粮食供应
3 . 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4 .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分类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工业固定资产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
1956年100%100%100%100%100%100%100%
1966年约200%194.4%近180%300%124%111%161.7%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5 . 下列对我国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最恰当的评价是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依据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制定方针政策
C.我国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了冒进政策
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6 . 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96233.830.3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7 .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倾错误B.减轻农民负担
C.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D.改革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大跃进”运动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还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B.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C.是想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
9 . 八届九中全会后,党的各级领导响应毛泽东“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带三个调查组到了浙江、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刘少奇到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地区;朱德到了四川、河南和陕西。这一做法
A.旨在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准备
B.有力地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落实
C.较为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
10 .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