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1631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营山县回龙中学高一6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
2 . 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C.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3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农村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
B.“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农村经济形势出现迅速好转
4 . 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C.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5 . 1961年底,全国开放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这种情况表明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B.政府注意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C.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6 .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领导人对现行政策路线的动摇
2018-05-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从该年度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中央实行该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大跃进”运动成果B.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
C.纠正工作中“左”倾错误D.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
8 . 下列对我国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最恰当的评价是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依据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制定方针政策
C.我国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了冒进政策
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9 . 据载,1961~1962年国营商业零售价格仅上升7%,然而在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价格却上涨了2倍多,其中粮食上涨竞达12.5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营商业发挥了稳定物价的作用B.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盛行
C.国家对经济比例调整助推物价上涨D.经济计划没有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2017-11-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这些决策有利于。
A.改变农村所有制结构
B.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深入推进“大跃进”运动
D.扭转当时农村经济形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