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6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
A.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2 .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4 .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扭转了前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1.4%;生猪年末达到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制定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5 .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
6 . 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出现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8 .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 .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其直接原因是
A.粮食供应紧张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的扩大
10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