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2 .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此政策的目的是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 . 在1962年中央的年度计划中,要求把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同时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一做法
A.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体现了综合平衡的发展思路
C.协调了计划与市场比例关系D.解决了农业长期落后的难题
5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进行调整,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邓小平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B.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2020-07-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年的增长状况和“大跃进”高潮密切相关B.1954~1956年的增长状况和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相关
C.1958~1961年的增长状况表明文革动乱影响经济领域D.1961~1964年的增长状况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
2020-07-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己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年春,中央下文件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这些政策在当时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大大减轻了市场压力
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D.从根本上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2020-07-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60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在保证完成包产任务的前提下,生产小队应该充分利用田边地角和其他闲散的士地,多种多收,可以经营牧业、林业、渔业和其他副业生产。以上措施表明当时
A.中央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B.三大改造的任务已彻底完成
C.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得到了改正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9 .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可能是就地踏步,休养生息。这两年农业减产,影响了工业,看来农业机械化、化肥未上去以前,工业是不能大上的。过去农业上是层层加码,收购也是层层加码,以后再不能层层加码了。”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极大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
C.彻底抛弃了“左”倾错误方针D.营造了国民经济调整氛围
2020-07-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60年,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安徽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方针。1962年10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对36个县的调查,实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了 38. 9%。这些政策
A.—定程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