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安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安徽省委听取基层农民的建议,决定在合肥市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责任田试点,基本内容是在计划统一、分配统一等基础上,实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以产计工等。南新庄社员生产责任心大大加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之后,在开会讨论南新庄试点经验基础上,安徽省委决定扩大试点。1961年,安徽省委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得到了党中央对小范围试点的支持。1962 年,中央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前判“单干风”,安徽的试点工作被中央叫停。

材料二   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为推动洪冲抗灾,肥西县山南区多个公社在区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自行尝试包产到户。次年2月,安徽省委派人到山南区调研,决定在山南区正式展开试点,以“规定每个劳力耕种土地数量、每亩产量和生产费用、超产奖励和减产赔偿”为土要内容的“五定”法在山南区全面推广开来。省委书记万里在5月视察山南区时表示:试点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吃饱吃好,你们只管干下去,不要顾虑。后来万里向邓小平作汇报时,邓小平也表态支持。当年山南区粮食获得大丰收,包产到户也在全省范围内逐渐展开。

—以上材料均据吴象《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两次农村试点在核心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分析第二次农村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两次农村试点工作的有益经验。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92.9%7.1%
工业总产值98%2%
商品零售额95.8%4.2%

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相比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