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材料三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党内的右倾》(192811)

材料四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9)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019-10-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8~1963~1966~1971~1976~1981~
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缴农业税(亿元)
粮食棉花
19501321369.215.755.919.1
195114369103.18.74921.69
195216390130.414.126.527.03

材料二   下表为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2019-06-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二高一下册预习卷必修2 测试卷
4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①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②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为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时间1957年1960年1962年1965年
钢产量53518666671223
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体现了盲目激进的心态。
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信息解读
材料一: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①说明乐观自信;②说明急于求成。
历史结论“左”倾错误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人口也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

材料二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019-06-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7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8-09-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2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43万元。1955年9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年1月14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保持原来的750万股不变,每股1元。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82.96%,年息5厘。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永安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0.4%;生猪年末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8%,轻工业由27.8%提高到28.9%,重工业由37.7%下降到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1)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革”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在?

2018-09-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9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1958年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指的是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给我国经济造成哪些危害?

(2)为纠正材料一、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变化趋势图中1966年和1971年经济指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2018-05-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