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2023-06-01更新 | 507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表为我国1961~1965年国家债务收入和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该表可以佐证(     
年份债务收入债务支出
国内公债和国库券向国外借款国内公债还本付息国外借款还本付息
19614.356.58
19623.956.42
19634.722.86
19644.270.96
19655.660.70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B.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C.三线建设布局初见成果D.宏伟目标的激励效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61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业六十条》中,对如何保护指导、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搞好自留地、开荒地、饲料地及社员的个人种植、养殖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并肯定这些“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克服人民公社化弊端B.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改变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D.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
2023-05-23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62年我国物价指数达到152.6%。中共中央做出了“急需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的决定”,规定粮食、棉花、肥皂、火柴等十八类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平价供应,在定量以外确定若干种高价商品,以三十亿元的商品回笼了近一百亿元的货币,迅速实现了物价的稳定。材料说明(     
A.指令性政策仍在发挥主要作用B.计划分配体制由此逐步得到改变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得以肯定
2023-05-14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开篇指出,《人民日报》从今天起改出八个版,“《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我们期待全国广大的读者给我们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批评和指示”。此次改版旨在(     
A.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实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
C.进一步落实“八字方针”的精神D.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7 .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54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三中我国现代化高度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三中“现代化”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2023-05-1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这表明当时(     
A.我党致力于国民经济的调整B.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C.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当务之急D.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倡议1961年4、5月间,刘少奇带领工作组,到湖南进行了40多天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对经济困难形势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此举旨在(     
A.反思“大跃进”运动的弊端B.落实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从根本上杜绝“左”倾错误D.扭转国民经济的落后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