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撤销人民公社体制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2 . 如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021-03-27更新 | 85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A.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B.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4 . 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体现了当时的财政收支变化情况。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
年份总收入(亿元)总支出(亿元)收支差额(亿元)
1959487.12543.17—56.05
1960572.29643.68—71.39
1961356.06356.09—0.03
1962313.55294.8818.67
1963342.25332.0510.20
A.“一五”计划的实施B.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八字方针的有效实行
5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变化。两组数据在1960-1965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背后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B.国民经济调整的促进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6 .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A.表明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B.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继续大跃进
C.有效清除了“左”倾错误影响D.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
7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下述情节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的是
A.1959—1961年新中国出现人口增长新高潮,姑姑接生工作非常忙绿
B.1962年,姑姑找了一个飞行员对象,但后来姑父驾机叛逃到了台湾,姑姑深受打击
C.60年代末.70年代末,国家掀起两次计划生育高潮,姑姑受到邻里及亲人的嘲讽
D.姑姑退休后,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成就
8 . 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B.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
C.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9 .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联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B.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
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10 . 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704亿元升至4237亿元,增长了5.15倍,而同期的城镇职工年均工资却从624元下降为615元,实际工资则下降了13.8%。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下滑
B.“文革”的破坏
C.国家政策影响
D.国际局势动荡
2019-03-15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