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在三线建设中,江西钢丝厂、连胜机械厂、江西锻压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量具厂等61家企业大多分布在数十公里的大山中。党中央的这些战略决策(     
A.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水平B.消除了“左”倾错误带来社会混乱
C.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布局的改善D.使江西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
2 . 下面是我国195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速表。该表反映了(       

               195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速表(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A.经济建设速度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经济发展出现低谷是由于自然原因D.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呈现持续增长
2024-04-0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A.是文革发展的必然产物B.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D.提高了国防能力,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4 . “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仍得到发展。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这些企业的创办(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力B.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C.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D.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虽是以苏联东欧贸易为主,但中国并没有放弃与西方国家开展经贸往来的努力。日内瓦会议期间,为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政策,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成员多与英国代表团接触,争取打开英国市场。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只有300万英镑,1957年上升到1200万英镑。在中英贸易关系发展的带动下,法国、瑞士、联邦德国、挪威等国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中国同西欧的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万隆会议后不久,10多个非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中非贸易额呈逐年增长之势。

——摘编自徐行、张松《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68亿元人民币,2018年已达到16.4万亿元,增长979倍。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
2024-02-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里提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三十年间”推动“进步”的举措有(       
A.开展三线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7 . 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B.彻底改变工业布局分布不均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8 .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B.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D.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
2024-01-12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饶市广丰区私立康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号召:每人储蓄一元,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这一宣传服务于(     
A.恢复国民经济B.抗美援朝战争
C.工业发展战略D.国家三线建设
10 . 新中国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阅读材料:

材料 1949—2007年中共在历史关节点上的故事回眸

时间

关节点

故事回眸

1949年3月

进京赶考

102岁的吕正操将军对当年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情形记忆犹新。58年前,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58年间,中国地覆天翻。

1956年9月

艰辛探索

76岁的伍精华,回忆参加八大的情形时,至今忘不了,听到毛泽东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这些话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每个人都起劲地拍手,好像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1978年12月

拨乱反正

92岁的于光远,这样形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82—2007年

继往开来

年逾八十的熊清泉,从1982年至今已5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当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他听得“从心里涌出一种腾飞的激情。”

——整理自徐壮志等《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2007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共“进京赶考”期间(1949—1956年)在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努力,以及中共“艰辛探索”期间(1956—1978年)在八大上提出的经济任务及为此进行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拨乱反正”期间(1978—1982年)“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中共“继往开来”期间(1982—2007年)先后召开了十二大和十四大两次重要会议,分别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问题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问题。请分别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内容, 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留给中国人民最大的思想理论财富。
2023-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