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我国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原因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B.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各方面的整顿D.拨乱反正工作不断深入
2 . 1964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工程设施的三线建设,项目的最初选址多避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选择交通不便、条件隐蔽的城市边缘或农村。1983年国家决定,三线建设的企业陆续向城市搬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国家工作重心调整转移需要B.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改变D.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3 . 1964年8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这一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建立独立完整国防工业体系的要求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考虑D.打破西方经济封锁的考量
2022-01-10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26年,雍正帝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在“应改”地区,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会酌加赏赐,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并辅之以“减免赋役,善加抚恤,疏浚江河,垦辟荒芜,设立学校”等善后措施。到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材料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结合点,同时又是西部的西南与西北地区的集合点,于1891年开埠,到抗战爆发前夕,已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193412月,国民政府命令打破军阀防区,改组四川省政府,刘湘被任命为省主席。1937813日,蒋介石对刘湘转呈的建议中央迁川、长期抗战的意见“甚表嘉许”。193710月,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正式确定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

——摘编自黄立人《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意义与作用》

材料三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其中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816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1967年,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部队番号8342)承建,先后有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云集白涛。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平均只有21岁的年轻生命。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816工厂停建后,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20181月,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摘编自《地下核工程“816”:一代人的使命与激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5 . 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三线地区的大规模建设
A.开启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B.提升了工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C.有利于经济区域布局的调整D.便于接受苏联等国家的援助
2021-11-06更新 | 42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胜利化工厂的原型是国营东方化工厂,该厂1965年由辽宁庆阳化工厂375厂联合85厂、845厂和255厂援建,其主要产品是火药、炸药.与材料中相关历史史实不符的是
A.三线建设背景是当时国际形势紧张B.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东北地区
C.三线建设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D.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
2021-07-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要全面考虑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因素,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西南和西北部分省区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三线建设这项重大决策的意义是
A.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C.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D.对外开放从沿边深入到内陆
8 .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基于此,我国随即
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
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
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
A.部署实施三线建设B.编定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D.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