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1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部分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图案。图案设计的意图是(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B.推广并普及农业机械化
C.调动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D.弘扬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2 . 1956年,毛泽东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体现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新中国初期对思想控制不严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 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1947年11月,20岁的高玉宝参加解放军,开始识字。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愿书》(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反映了(       
A.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B.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D.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2024-02-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教育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日完成B.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营造舆论氛围
C.增强民众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同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6年的中国出现了一股小说新潮,小说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对官僚主义、僵化保守、意志衰退等消极因素进行揭露和批判,为现实主义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主要缘于(     
A.“一五计划”的完成B.“双百方针”的出台
C.“四个现代化”提出D.‘八字方针”的落实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这些举措(     
A.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B.迅速提高了中国科技水平
C.加快了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D.倡导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2024-0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清末约有生员50万人,举人4万人,进士4千人,以1750年成年男性人口计算,生员约占全部成年男性人口的0.01,举人约占0.001,进士仅约占0.0001。科举制下的精英培养,被数百个家族所垄断。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中国累计仅有大学毕业生18.5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接近万分之七,低于清代举人。1949年前,中国精英大学(所有大学中排名前10%)的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工农子女几乎无法侧身其中,而当时90%的中国人居住在村庄。

194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无声革命”。1952—1955年间,北大农村地址的学生的比例从2.4%增长到6.5%,到198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2.8%。1952—1955年间,苏州大学农村地址的学生比例从3.6%增长到11.4%,1984年后的20多年中,农村生比例与城市生基本持平。

这场“无声革命”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声”社会政治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无声革命”虽然平缓,但力量强大,影响深远。精英教育不仅决定学生个人的命运走向,也基本决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精英的构成与来源。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都出身于工农家庭,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贫弱而被埋没,反而被教育机制所激发,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革命对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一场无声的革命”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要“百家争鸣”,次年《历史研究》杂志成立,并以此为办刊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由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提出(     
A.折射出国家对文化创作干预过多B.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C.表明“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D.反映出史学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2024-01-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     
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
C.完善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
10 . 建国初期,我国约有1700余个私营剧团。1952年底,文化部要求“私营剧团”改称“民间职业剧团”,并提交《剧团组织章程》《演员职员履历表》《经常上演剧目表》,办理登记证与演出证后方可正常演出。这些举措(     
A.顺应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B.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C.有利于激发剧团的创作积极性D.是对苏联文化发展经验的借鉴
2024-01-2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