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大体都是官办的学校,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和选举制度有关。其非官办的,亦或具有学校的性质,如书院是。至于不具学校形式的,则有:(一)私人的从师读书,(二)或延师于家教授。其教授的内容,亦分为两种:(一)是以应科举为目的的,可谓士人所受的教育。(二)又一种,但求粗知文义,为农、工、商家所受的教育。前者既不足以语于学问,后者又不切于实用。这是因为从前对于教育,无人研究,不过模模糊糊,蹈常习故而行之而已。至清末,变法以来,才有所谓新式的教育,就是现行的制度。大学毕业视同进士,大学预科、高等学堂毕业视同举人。中等学校以下,分别视同贡生及附生等。这还带有政治的性质。民国时代,把奖励章程废去,才全和科举绝缘。

——摘编自昌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繁荣与进步。党的十八大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走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新中国初期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到“三大改造”完成后回归到德智体三育,从德智体三育又逐渐发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据傅海燕《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全面发展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三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由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向为现代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服务的教育转变,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向适应乃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的转变,由移植模仿为主的导入式教育向自主探索、创造的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尤其是由教育的贫国弱国向教育的自足之国乃至大国强国的转变,为全人类提供了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差异悬殊的教育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发展模式。

——摘自王明建等《新中国70年的教育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旧中国教育方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中国教育方针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教育成就的历史经验。
2024-0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文艺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其价值取向不断嬗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政治挂帅,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政治标准为核心要素,体现为电影对意识形态的着力张扬。

19791992年,多元探索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鼓励文艺创作的多元化,电影经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19932000年,市场化转型,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关注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电影的商业化日益凸显。

2001年至今,产业化建设,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强调文艺构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电影产业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金宜鸿《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文艺政策”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翻译事业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表所示:

中国翻译事业概况(部分)

阶段

概况

先秦到宋

夏、商时,翻译以口头翻译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用于对外交流。东汉出现了有文本的笔译。北魏设立了专门掌管翻译事务的“通事”,以适应民族交流及中外交流的需要

明清时期

徐光启和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泰西水法》(6卷)、《测量法义》等,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等十几个自然科学学科领域

近代中国

大批知识分子是翻译主力,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并存,从太平天国、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翻译范围由单纯的技术翻译到自然科学理论,进而到社会科学理论,从文学作品到文学理论著作;翻译形式上,从单纯的翻译发展到译介

现代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出现“四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重神似不重形似论”“化境论”“整体论”。20世纪80年代后,翻译事业出现新繁荣

——摘编自潘玥《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的翻译发展》等


选择材料中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翻译事业”,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丰子恺(1898—1975年),近现代艺术教育先驱。自幼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9年毕业后,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1921年,丰子恺到日本访学,接触欧洲艺术教育思想,并将之与自己的艺术教育思想融合。丰子恺认为,让人们感知到美好的事物,获得情感安慰,培养“艺术的心”是现代艺术教育的目标。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为题材,反映社会现象,画面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被广泛收录于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抗战爆发后,丰子恺在广西从事教育工作之余,剑作了大量表现对日寇的控诉、对抗战胜利的信心的漫画作品,还创作了大量有关广西普通百姓的漫画作品,其“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备受世人青睐。

——摘编自包启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丰子恺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贡献。
2023-08-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一)
5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50年,我从山西农村来到上海,进入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当工人,以忘我的劳动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由于我读过小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严格选拔考试,我进入了上海市工农速成学校。进入“速成中学”的学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倍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一直默默坚持着,常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1958年,从“速成中学”毕业时,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经组织推荐直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意录取你,这些院校对学习成绩、政治条件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

——摘编自解义荣《难忘“上海工农速成中学”》

材料二     将工农出身的干部、优秀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培养成工农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人才计划的重要方针政策、时代的必然产物。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受到了工农阶层的热烈响应,一批渴望知识的工农学员在这里学习文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学员们拼命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夜以继日地补充知识。工农速成中学改变了这些工农学员的人生轨迹,“农民的儿子上大学”成为了可能;一些没有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从本质上更是一项政治政策的落实。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中培养了数万名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走进大学的工农学员,也完成了工农知识分子的蜕变,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工农成份。

——摘编自龚晓蕾《建国初期工农知识分子的塑造与形成》


(1)据材料概括“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2022-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朝学制。1725年,雍正帝在中央最主要以培养官僚后备人才为目标的官学国子监设管理监事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且还招收部分留学生。乾隆年间,增加了一些实学教学内容,如水利、算法等。鸦片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新运动,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次次变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建立了京师同文馆,并开设了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学、医学等学馆;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作三段七级,全面引进西学中的自然科学,教学上打破了封建教育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解、运用和实践。1905 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国朝着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趋势和方向高歌猛进。

——摘编自王慧 、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该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2-04-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4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文化立国”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红色经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国”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富国”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文化强国”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文化立国”历史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文化富国”到“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2023-06-03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 “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材料二   1949年 10月10日,由吴玉章、郭沫若等人领衔,“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但为了应付目前需要,也把促成“汉字的简单化和标音化“作为另一项重要任务。这一时期的文字改革者所提倡的汉字简化并不是全新的文字改革思想,从理论来源来看,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钱玄同所提出的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简化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和中央文字改革协会认为国家建设需要扫除文盲,所以把简体字放在文字改革的第一步。1956 年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发布。这个决议的颁布,使简体字终于获得中央政府的承认,正式取代繁体字成为国家法定的“正体字”。

———摘编自崔明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汉字拼音化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文字改革的重大国内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就文字改革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2021-05-0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主要成就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被称为“东方的哥伦布”。
钱伟长1931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转学物理系,推动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的发展,被称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周琼芬1954年,怀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幻想,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任教。当时哈尼族不知道读书是什么,周琼芬就依照党的话,深入群众和发动群众,把简陋竹房作校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到208个。
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时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公平公正方向发展。

——摘编自茅海建著《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等


提取材料信息(部分或整体),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1-04-21更新 | 23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中国近现代语言统一]

材料一   清前期,清廷构建了一套包括汉语文、蒙古文、藏文等在内的多语文合璧制度,清廷没有赋予包括满、汉在内任何一种族群语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将“国文”和“官话”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同时期的《奏定学务纲要》规定,“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堂皆学官音”“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等。1908年,各省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明文限制“不识文义”(指不通晓汉文)者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使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成为明确的制度规定。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指示》,决定成立中央一级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为了提高群众学习的兴趣,各地还结合政治、生产和生活素材编写了一些教材与读物。如江苏新沂县群众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普通话教材,还自发创办了拼音小报;昆山县编印了课本、拼音字母表、昆山话与普通话对照表,还创造出40余种救具。到1958年初,在方言复杂的福建大田县吴山乡学会听和讲普通话的已达77.7%。到1960年,昆山、新沂、沭阳等县已有几十万工农群众学会了普通话。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清末国家语言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活动的认识。
2023-05-27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