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主要史实
194919601951年第六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延迟讨论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到1961年,历届联大,美国都阻止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
1961197126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219781972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
19791990中国逐步踏足之前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联合国问题领域,如国际维和、人权问题、金融稳定、缓解贫困等。
1991年至今中国已加入400多项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多边条约,参与了联合国设立的绝大多数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到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迟永《新中国70年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表归纳了7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从表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中国外交的发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材料三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高铁具有运营里程、经验和建设成本领域的优势……中国高铁“走出去”,能够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相应贡献……高铁属于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及其相应装备“走出去”有利于降低能耗,降低全球气体的排放,也同样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铁出口将有力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

——摘编自施张兵《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高铁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援建坦赞铁路所体现的此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在高铁领域的表现。
2023-12-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典型的历史过程:一个帝国敌视、压迫和威胁,一个通过革命获得新生的民族,以致后者不得不奋起捍卫自身的安全和革命成果,迫使前者尊重其力量。正如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所说的:“19694月之前,美国登月的人数比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人要多。”19698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尼克松的许可下,在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欢迎中国共产党在亚太事务上扮演重大角色。196995日,针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尼克松批准发表一份措辞强硬地申明:中苏“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歧异,不关我们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不深为关切,这一争执的逐步升级将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摘编自徐维英《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对朝鲜采取敌对政策,企图颠覆朝鲜政权。面对这种形势,朝鲜选择了铤而走险的“核威慑战略”,先后制造了两次朝鲜核危机。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中国政府积极在有关各方中开展穿梭外交,斡旋调停,最终推动和参与了三方会谈(美国主张多边会谈,而朝鲜则坚持双边会谈)、六方会谈等多边会议机制,使事态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充分地体现了“新安全观”的战略思想。这也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新风格,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新取向。作为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实践,朝核问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务实性、建设性,展现了冷战后中国外交变化的新特点。

——摘编自曾莉《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特点——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概括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和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921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曾多次明确“驱蒋纳我”,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立场。下面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有关该提案的投票情况简表。

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针对“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表   

时间通过反对弃权总票数赞成百分比
196138483011633%
196547472011441%
1971763517128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发表的时代背景,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主要外交方针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驱蒋纳我”提案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驱蒋纳我”的实质和直接结果。
2023-03-2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叩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下划线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面对帝国主义在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政府也宣布收回……为了维护周边安全,尽快融入国际社会,1953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进行谈判,妥善地解决了中印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

时间

建交国家数量

1971年之前

64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阿尔及利亚等国)

1972

新增18国(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

1979

119个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70年代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苏冷战的40多年时间里,美苏双方在局部问题上曾寻求过妥协与合作并达成某些协议,双方关系也曾出现过缓和,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美苏关系以对抗为主的特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主要由于苏联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变化,美苏在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大大减少,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也逐渐减弱,这一切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倪孝铨《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美国一步步更深地卷入东亚事务,最终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则不得不在东亚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从旷日持久的越战中脱身,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最终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等各个方面又开始积极介入东亚,确保并不断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

——摘编自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美苏关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