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2 . 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第一,它的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1926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5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及其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
2021-01-3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持续推进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结果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在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81028日,山东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量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1)材料一中的唱词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明清时期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不利的影响?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新乐园”的幸福生活在当时为什么不能长久?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三、四回答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11月)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   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五   “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7.4倍,年均增长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1024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
(3)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所说的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几个省份?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020-1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和具体路径。
(2)材料二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观点提出于哪一年?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7 .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8 . 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其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下面是组反映中外历史重大事件的宣传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图2 玉米运动的宣传画

图三图中文字为“社社亩产万斤粮” 图四1980年农业大丰收
(1)指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苏联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二者的结果如何?
(2)图三、图四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原因各是什么,给新中国的经济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以上四幅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9 .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被废除,逐步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上述措施
A.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C.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D.促使城乡一体化进入了新阶段
2020-07-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

——根据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编制

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
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