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图所述信息中,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
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生产经营方式未能适应社会发展
2023-04-11更新 | 1045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3 . 1980年,一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发现“人民公社解体为家庭生产单位后”,“农民不但分了地,而且还把公社的其他资产也给分配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中国外交逐步打开新局面
C.中央政府实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22-08-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模式。2005年,国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转包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和规范。这一举措
A.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革新
C.有利于弥补个体农户生产的不足D.带有农业集体化生产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5年5月《解放日报》报道,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农村形成一支多达十万人的农民供销员队伍,他们基本脱离直接生产过程,专门从事采购和销售。这反映出该时期
A.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B.经营责任制逐步推行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D.农村经济服务性转型
2022-05-0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确立了无偿分配西部土地的原则。《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的申请费,可免费获得未垦种土地160英亩,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拥有对该块土地的最终拥有权。1868-1900年依该法向农民分配的土地达8000多万英亩,对西部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并没有按照美国人民的要求把国有土地全部划为宅地分给劳动人民,只有一小部分土地分配给了移民,而且位置偏远、土质贫瘠、限制在已堪定的地段内,其实是经过拍卖、先占、赠予等分配方式后的残留地段。大部分土地则通过各种渠道转到了土地投机商及大公司手中,它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

——兰建英《美国近代西部开发时期的土地政策探析》

材料二   1992年以后的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中,曾一度出现农村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流向工业领域的现象,致使1992年至1994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出现连年减产,粮价上涨,对此,中共中央立即采取措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四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至2000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依据材料-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土地政策在目的和性质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995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制定土地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2-04-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21-12-27更新 | 4897次组卷 | 43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农村人民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权机构。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消解了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决定在农村设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由此可知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021-05-25更新 | 811次组卷 | 9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9 . 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创业浪潮,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下海”经商;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材料反映出
A.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B.城乡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C.国有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