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  一国两制  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  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  勤俭节约  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  注重环保  小康社会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一次重要会议?
(2)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做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简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并指出这种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
2020-02-0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2-201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广大农村作用不同,主要由于
A.土地所有制不同B.经营方式不同
C.产品分配方式不同D.生产力水平不同
2020-02-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2-201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8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12年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农村推行的生产组织形式,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
8 .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1980年粮食产量为5.02亿公斤,第二年为6.70亿公斤,第三年达到7.15亿公斤。其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 .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2019-10-07更新 | 612次组卷 | 33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II下学期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题
10 . 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将材料一中空缺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