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 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以上歌词最可能选自
A.《我生在1978》
B.《Again1977》
C.《恋曲1990》
D.《相约1998》
3 . 据统计,1982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达到270元,比1978年增加1倍;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的生活费收入为5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38.3%。这说明
A.农村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政府的经济调整取得新成就
C.以粮为纲的方针开始被纠正
D.农村改革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4 .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8-04-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2018-04-08更新 | 234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②①③D.①④②③
7 .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8 . 1979年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我已向中央请示过了,包产到户先干一年,秋后再说。”这说明当时对待农村包产到户
A.万里有所疑虑
B.农民意见分歧较大
C.中央完全支持
D.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
9 .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17-08-06更新 | 57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