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978年12月,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以按手印等方式写下包产到户的保证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这一史料最贴切的标题是(       
A.改革先锋B.红色摇篮C.人文重地D.开放窗口
2024-01-02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以下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②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1-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8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有利于
A.农业合作化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4 . 下面的漫画作品描绘了新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表明了当时我国
A.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农村已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巨大进步
C.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8-02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核定各户余粮,动员各户交售,同上亿户农民直接打交道,非常繁难。这样就产生了“把太多的小瓣子梳成较少的大辫子”的必要。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很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把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接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但在当时,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来说, 装的确取得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主要特点以及产生的作用。
7 . 农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材料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创举。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2008年所作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一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中,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有以下三种观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图片一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图二反映了中国农村进行的哪一历史事件?同时期还有一场什么运动?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3)材料四中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有三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8 . 下图是1978-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022-01-25更新 | 17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1978年9月,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委在黄花大队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9月16日开大队全体干部会,17日开全体社员大会,并连夜“分田到户”,9月18日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变革在基层不断推进B.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尝试顺应民心
C.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得力D.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迅速地推广
10 . 1979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1970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20年的总和。小岗生产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激发生产积极性B.“大跃进”运动催人奋进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