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三个峰值出现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2023-09-2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市场粮价大幅上涨,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根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材料一中的“白色政权”和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区域”分别是什么?指出中国共产党由此开辟出怎样的革命新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还在军事革命胜利在望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三项外交方针。第一是“①____”,就是不承认旧政府同外国政府所建立的外交方针以及所缔结的一切条约,任何国家必须在尊重中国领土和断绝与国民党政权外交来往的基础上,重新与新政府进行建交谈判。第二是“②____”,就是不急于取得资本主义各国的外交承认,要争取在肃清一切内外威胁和各种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影响后,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谈建交的方针……三是“一边倒”,……促使新中国采取如此彻底的革命外交的方针的,根本上在于共产党人有着完全不同于国民党人的意识形态……中国的外交选择,带有鲜明的阶级革命的色彩,即使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奎松《在毛泽东“革命外交”的背后》

材料二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网上搜集到了以下图片:《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②所对应的外交方针,并概括建国初所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我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023-05-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9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5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5 . 【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他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lài)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民国四年(19154月,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成立大赉股份有限公司。大赉公司业务以种植开发农桑、棉花等当时外贸、内需紧俏经济农作物为主,公司集股章程提出:合资本之力,齐民扩业;一为国家增岁入之资,收本富之利;一务使公司获最优之利,庶他州县易于兴起。大生纱厂入股,当地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植。鉴于当时日本棉商成为大生纱厂竞购的强劲对手,威胁着大生的原料供应乃至企业的发展。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摘编自王其银《张骞创办大赉公司的历史影响》等

材料二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②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③第三阶段为1985年到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7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能够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在于这一政策就建立在直接符合穷人和无地者心愿的基础之上。除了通过分配“斗争果实”而提供的物质刺激外,共产党人还能就所有农民显然理解为他们最直接的苦难的问题-专断地利用政治权力和在村社的社会地位-提出解决办法。

毛泽东概括了土地改革在共产党的防御战略中的作用。他断言,“深入和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地方,农民才坚定地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三大战役支前民工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粮食9亿多万斤。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下)、邵维正《中共党史专题教程》

材料三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中共与华北基本群众的关系的关键”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以三大战役为例,论述土地改革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
8 . 读图可以明史,下面6幅图片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历次变革调整的见证。
   
   
   
(1)结合材料图片1和2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不同时期对地主政策有哪些调整变化,并概括各自的影响。
(2)结合材料图片3、4、5、6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对农村生产关系又进行了哪些调整变化?简要阐述你对这些政策调整变化的认识。
2023-07-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有关史志记载,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现象:“八分桑柘二分禾,万顷池塘错犬牙。白手生涯人自给,缎丝采叶捕鱼虾”;“禾田多变塘基,莳禾之地,不及十一,谷之登场亦罕矣”;“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

塘泥是桑基的主要肥源,每年冬季塘鱼起捕,干塘后把塘泥运上桑基作肥料。栽桑养蚕,蚕沙(粪)施入鱼塘后,既起肥料作用,又可作为鱼的直接饲料。“桑基鱼塘”造成生态的良性循环,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很快在太湖地区推广开来。

——摘编自邢湘臣《从“桑争稻田”看明清发展“桑基渔塘”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   江苏吴江县历来是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地,蚕丝收入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29年,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弦弓村组织村民成立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村民共入股集资753股(每股20元)。合作社社厂合一,由理事会进行管理,生产技术由女蚕校师生负责。丝厂生产分剥茧、煮茧、缫丝等8个职能部门,共有坐缫车32台,招募本村女工80余人。女工采取计件工资制,按劳取酬;原料茧由社员提供,据合作社章程按质论价收茧。丝厂经营以自缫自销为主,年终结算时社员获得丰厚的红利。

——摘编自周德华《中国首家农村股份制合作企业——开弦弓丝厂》

材料三   1929年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将弦弓村(江村)丝厂的创办称为“中国农村工业中大改革方案的先驱”,是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想,是将现代机械引入农村的伟大变革。他认为,“国内许多轻工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到都市中去,才能提高技术,把加工业放到原料生产地,有着很多便宜”。1981年,费孝通再访江村,江村的家庭工业开始复苏,家庭副业的收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1983年底,费孝通以此写出《小城镇再探索》首次提出“苏南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成长模式之一。

——摘编自吴晓波《跌宕一百年》

(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江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弦弓村丝厂的生产经营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费孝通高度评价的江村模式的历史意义。
2022-12-28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