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影响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开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分析其完成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


(1)中华民族近百年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最关键的两步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开启“中国新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伟大转折”开端于哪一事件?

材料二 习近平曾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2)“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实行了哪一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认为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4)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2023-03-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五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贵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1955年7月后,农业合作化形成高潮·.....当时的统计材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参加合作社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其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业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农村“深刻的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改革综合试点。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 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3-02-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从调查中得知,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N说:“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   那时兴起送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东西作为嫁妆,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章等,这构成了那个时代嫁妆的鲜明特色。S说:“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遍化……它保留了传统中的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但是,当今嫁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时所整理的资料:

时期所送的嫁妆(除被褥、桌柜等)
20世纪80年代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组合家具、VCD播放机、彩电、冰箱
现在取暖器、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沙发、高档组合家具、农机设备、摩托车、小面包车、音箱、高级床上用品

——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


(1)分析指出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洽村送嫁妆情况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朱君奇《从计划经济的“兴、变、衰”看中国经济体制变迁》

材料二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并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2-09-09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任答2点即可得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万里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指出农业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是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并亲赴小岗村调研指导工作。1978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万里公开提出对“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万里调任中央担任副总理并分管农村工作,在1982年的农业书记会议上讲道:“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万里的推动下,1984年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1988年万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万里的提议下,1992年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写入了宪法当中。

——摘编自李云鹏《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里农村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特点。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