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019-01-30更新 | 1672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安徽卷)
2 . 据统计,至1988年底,常州市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全市141个乡镇中有出口创汇乡镇89个,出现了一批如永红五金工具厂等连续几年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大户。统计表明(  )
A.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苏南地区最早吸收利用外资D.改革开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3 . 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小人物历史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表3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的的解读。(要求:材料数据之间有关联,自拟题目与选取的数据合适,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2019-03-0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特点。
2021-09-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2018-04-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周末检测二
6 . 回顾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是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再谈一谈对“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四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凑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数据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从体制层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018-0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10 . 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映出
区域收入消费水平
农村17.6%(家庭收入)8.9%
城市8.0%(职工货币工资)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