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从古到今,农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四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包产到户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2021-04-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78年年底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权的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基于这一共识,次年,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信黛等。到1984年,又把在农村行之有效的承包制引入企业改革中,政府对国营企业的技款改为黛款,金额改为股份。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在经营管理上,实行一经営和分散经蔤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在产品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2021-04-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农产培育“种谷必条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蒇……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县志》1853

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是公开声明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为了维护它,就要改革它。农业新政就是这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改革是一种农业资本主义结构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徐记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改革方面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6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1957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
1.95亿吨19%
164万吨26%
535万吨296%
1.3亿吨96%

(1)材料1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2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

——1955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1987年,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2)据材料2,在发展农业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他们相应的农业举措和影响。
2020-07-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地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枲(xǐ麻的雄株)丝茧之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到90年代后期,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在这一时期继续增加,但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90.75%变为1991年的80.29%。农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3.1%变为1991年的64.24%,到2008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28%。

——摘编自《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构(1949~2009)》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2020-06-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材料三 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9 . 经济政策影响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主张
商鞅“凡将立国,事本不可不专”“能事本禁末者,富”
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材料二新政期间罗斯福极大地提升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创建了一批政府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工程进度管理署、公共工程管理署,等等……罗斯福认为,他正在拯救资本主义和民主。

——摘编自[美]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三农业总产值1981年比1980年增长5.7%,1982年预计比1981年增长5%,两年平均每年递增5.3%……特别可喜的是,许多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在一两年或两三年内迅速地大面积地改变了面貌,这是建国以来很少有的。这就最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摘向《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该政策的主要目的。
(2)概括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主要政策,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10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学习西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1)据材料一指出,上海人们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3)据材料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4)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它们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2020-02-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