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2-12更新 | 1186次组卷 | 18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2024-05-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选择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下表是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

时段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乡工业融合联动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企业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
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1)任选三个阶段的其中一个,指出该阶段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南模式”发展的特点。
4 .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部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摘自《新华网》

(1)指出材料一“包干到户”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
(3)小岗村和南岭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2024-03-16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邻水正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结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千到户。
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1 400 多亿美元,提高到 2004 年的 1.65 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 1978 年到 2004 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 WTO 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 1.2 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并分析对外开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他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lài)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民国四年(19154月,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成立大赉股份有限公司。大赉公司业务以种植开发农桑、棉花等当时外贸、内需紧俏经济农作物为主,公司集股章程提出:合资本之力,齐民扩业;一为国家增岁入之资,收本富之利;一务使公司获最优之利,庶他州县易于兴起。大生纱厂入股,当地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植。鉴于当时日本棉商成为大生纱厂竞购的强劲对手,威胁着大生的原料供应乃至企业的发展。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摘编自王其银《张骞创办大赉公司的历史影响》等

材料二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
2023-04-14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农村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的序幕。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劳动人民利益,逐渐成为党的重要议题。革命初期,党陆续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限制私人地权在若干亩以内”等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随着革命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在于农村,农村的革命在于土地,土地的革命在于土地所有权,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议题。

——俞明轩等《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百年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定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概括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概括这一合作经济新形式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所围绕的核心。
2023-04-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共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2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摘自1942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二1947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摘自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三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化


         
图 1 土地改革(1952) 图2 农业合作化(1957) 图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材料四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这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三次土地政策内容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的新内涵,并概括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023-05-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相配套的国家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的措施,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1978年以后,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两者之间的比价趋于合理;在工业领域,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随着改革实践的进行,国家更侧重于通过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对传统计划体制内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

——摘编自刘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意义。
2023-04-28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择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