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由中国的县和乡村组织并推动的乡村工业化,促使乡镇企业快速形成与发展,而众多乡镇企业的竞争又推动了市场的形成。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     
A.外向型经济的发展B.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C.政府与市场的互动D.计划经济的成败得失
2 . 1979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靠着勤劳过上富裕的生活》,报道中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黄新文养猪致富的事迹。自此,“万元户”作为代表富裕家庭的新词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A.包产到户得到全面落实B.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C.农村经济政策出现松动D.广大农民走向小康生活
2024-04-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78—1980年,中国出现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小高潮,按照官方统计,当时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不包括自然增长人口)。为此,1981年年底,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这一举措(       
A.阻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C.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D.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对于包产到户,陈云指出:“现在搞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它的意义不下于私营工商业改造。”“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陈云同志的讲话(     
A.肯定了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B.强调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C.折射出私营工商业改造影响深远D.凸显了解放生产力的历史必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0年4月18日,“万元户”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之中,形象地表现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逐渐成为专业户,先一步富裕起来的社会状况。“万元户”的出现(     
A.表明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说明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体现国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意义重大
2024-02-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83年,深圳南岭村4个生产队合并为村委会,充分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引进外资,逐步发展起了工业、旅游业以及商贸业。这反映了我国(     
A.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B.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C.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7 . 到1978年底,全国大约有各类社队企业152.4万家,社队企业收入为431.4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7%,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这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B.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C.农村产业结构有所突破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为增加
2024-02-27更新 | 119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校本作业(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方式以及设立农村商业网点。供销合作社的这些举措(     
A.解决了产销之间的矛盾B.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意识
C.发展了计划经济新的模式D.满足了社会大众消费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生计模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90年代,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这三种“生计模式” (     
A.造成了农民收入显著下降B.反映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D.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10 . 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自行车等,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它们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驱逐和没收。由此可知,当时(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计划经济的问题积重难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