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1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2019-08-14更新 | 2724次组卷 | 4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4.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历史资料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997年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1999年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材料简单勾勒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做出合理解读。

3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4 . 某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下列现象:国家财政预算赤字日益升高;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经济犯罪和腐败日益增多;耐用消费品发展过快;乡村工业发展迅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此现象发生背景的分析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B.“二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过速发展
D.市场经济体系确立,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2019-08-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000元到4万元不等。”

——摘编自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长安《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 .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大队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表明
A.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C.当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7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8 .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C.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9 .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2019-07-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校本作业: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0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
A.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B.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