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写全得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举两例我国采取过的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任一点)
2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农村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此“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A.彻底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C.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4 .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2019-10-07更新 | 612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同时允许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这一举措
A.推动家庭承包经营走向深入
B.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建立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019-10-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年全国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大联考(全国卷I)历史试题

6 . 材料   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经济职能分散。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8月,四川省广汉县开始人民会社改革试点,拉开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序幕。人民会社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由政社合一改为政社分设。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将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原来有人民公社行使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新成立的乡政府或镇政府行使;二、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但生产大队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保留,成立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生产大队成了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名称或保留,或采用农村生产合作社等其他名称。废除人民公社的过程从1979年试点到1984年基本结束,历时5年多,是一个逐步推开、分层次完成的渐进过程。1984年年底,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建乡工作,人民公社改革基本完成。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一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列宁深刻地阐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来发展社会主义。

材料二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着手,与新经济政策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并无二致,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扫除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才拉开了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摘编自曾长秋、王千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别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政府鼓励人民开垦国家的闲置土地,允许利用集体农庄的部分土地,并分给集体农庄的农民一定的宅旁园地。1945年11月,人民委员会决议拨给工人国有或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用作喂养家畜的放牧地和割草地。战后开始改善这些状况,土地被强制收回,把利用集体农庄的公有土地列为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在苏联经历灾荒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农民利用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或允许农民对国家闲置土地的开垦,则可帮助人民度过艰难岁月。苏联重新收回土地,体现了苏联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僵化。

——摘编自王瑶《战后初期苏联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许多地方逐渐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0年,中央下发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也指出,“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迅速进展。

——摘编自郭大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转变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9 . 在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和1983年印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都提到了发展多种经营的问题,允许农民对完成交售任务后剩余的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这些举措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发展农村乡镇工业
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出现
D.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方向
10 . 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下列举措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农业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09-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文化课摸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