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河南省长葛县石象公社大队会计李福成回忆说:“1979年之前,农村粮食亩产特别低,很多农民出工不出力。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后,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不出两年,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了350公斤。”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改变B.农业新生产技术的推广
C.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D.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废除
2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营工厂技术人员在工作日选择在工厂里喝茶、看报,到了周末便卷着图纸跑出城到乡镇企业里兼职,成为“星期天工程师”。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B.国营企业技术创新充满活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3 . 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口号,鼓励农民就地实现工业化和就业转移。后来政策转变为允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提出了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小城镇、大战略”的城镇化思路。上述政策的转变反映出(     
A.乡镇企业受到政府重视B.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C.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D.国家稳妥推进城市化
2022-11-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
2022-06-12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社会分层被进一步推动,出现了农民跨区域、跨空间、远距离分层的“民工潮”。这种“民工潮”开始出现于
A.1978—1985 年B.1986—2000年
C.2001—2007年D.2008—2012年
2022-05-09更新 | 30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1950年代1978年
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1.6%占耕地面积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7 .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核”动力源的结合,动力源的一“核”在基层、下层;另一“核”在高层、上层。下列史实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家庭承包经营的尝试与推广
C.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021-12-1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