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均田制的破坏导致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税收难获保证,而诸多藩镇不纳贡赋,对藩镇用兵又耗费巨大,更是加重了财政负担,遂使唐朝的财政陷于严重危机。整顿财政,改革税收制度,成为唐朝的当务之急。唐朝全面的赋税制度改革,是在德宗时实行的。针对土地兼并严重,佃户、客户、逃户、隐户众多的现状,宰相杨炎制定两税法。两税法的基本精神为:无论是原住户还是外来的客居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要依据,而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家庭承包经营显现出相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二是小块田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三是农地产权确权不明,缺乏土地相关处理权益;四是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交易成本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性,难以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与发展。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存续两千余年的农业税被彻底废除。

——摘编自顾海英、王常伟《从耕者有其田到乡村振兴——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税法出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一句话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除的主要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政策。“指示”明确指出:“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1980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进行。”

——摘编自宇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改革扬帆(1976—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共同因素,选取其中一个因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3-10-26更新 | 398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实。当时的知识界对此分歧很大,道家、儒家都视之为“礼崩乐坏”的根源,强调要恢复井田制。商鞅则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变法的“农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显然,在先秦时期,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商鞅的一切变法都以此为根本,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唯生产力论”。“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

——摘编自崔光宇《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   中共通过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与理想,是一场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变奏。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将约七亿亩土地均分给三亿多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和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第二、土改在剥夺地主阶级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地位,由此国家政权在基层建立起新式基层组织。

——摘编自李康、邓宏图《土地改革、国家能力建设与工业化资本积累》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之前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背景下逐渐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地破坏。党中央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与此同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党政分开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摘自章宏楼、高雪萍、张予涵《我国土地改革历程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土地改革”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次“土地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7 . 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就是新中国发展、进步、成长的缩影和生动映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分得土地时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
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现代文明慢慢渗透到农民生活中的过程
阶层结构从单一的政治分层为主的阶层结构逐渐向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等为主的多元社会分层的过渡
社会流动由新中国初期的无序流动向人民公社时期的停滞、凝固的转变
社会心理从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到被政治化运动所限制下的个体意识的缺失,从对民间神灵的崇拜转为对领袖的崇拜,从求富的心理到均平心理的转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集体生产到家庭经营的转变,家庭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家庭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的生活状态,正在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
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在从单一同质性的阶层结构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称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农民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增大
社会心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其社会心理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既有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有传统道德观念;既有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又有传统小农的自由懒散

材料三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公民化和国家的法治化潮流不可阻挡,农民也将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当今中国,农民似乎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承载者,意思是说,农民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均由农民这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来承担。中国农民将走向何处?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张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2013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社会流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流动、阶层结构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你认为其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3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2023-09-21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测试卷 01(期末好题重组卷)【测试范围:纲要下全册】
9 .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岁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逝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0月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西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遍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钛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钛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申纪兰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共和国相关制度,概括这两项制度共同表征的社会转变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年代,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要求:至少两个角度)
2023-09-16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模拟考试(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粮食是战略资源,粮食流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1979年,国家将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六种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86%1982年,在坚持统购统销前提下,国家统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981年的113种减少到60种。1983年,除少数重要农副产品外,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国营商业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可以灵活购销;农民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以进城经营。这一阶段改革,粮食流通由计划向计划市场相结合的调节转变,但受计划经济影响,尚未触及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市场作用十分有限。农村改革和国家提高粮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短缺状况逐步改善,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0年代初我国粮食流通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0年代初的粮食流通改革。
2023-07-10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